首页 » 影评  »  尺度惊人,神秘学校……望子成龙到底是对是错?_内尔

尺度惊人,神秘学校……望子成龙到底是对是错?_内尔加载中

2020-08-28 10:53

谈起高考制度,我们总是悲喜交加,不知道什么时候谁把好成绩和好学生画了等于号。

家庭、学校对学生们无限施压,逐渐把一个“考个好大学就能增添幸福感”的命题给扭曲成“考个好大学就能取得幸福生活”甚至“如果不幸福,就是没考上好大学”的命题。

01.

有一个笑话讲,一个母亲指着街边的叫花子给儿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乞丐默默地掏出了自己的清华毕业证。

虽说这是坊间传说,但也能反映出社会对某种价值观的强行灌输而导致其被误读和扭曲的事实。

随着这样的价值观扭曲,我们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关于高考的负面新闻:学校心理咨询室逐渐成为学生们的经常拜访的地点;某某考场发挥失常而致抑郁;谁谁考上清北却留下遗书自杀……

毋庸置疑,被中国沿用了四十多年的高考制度是确实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量化制度,但其合理性却让人怀疑。

十几年的努力学习确实可以让很大一部分人过上不愁吃喝甚至富裕的生活,但这种富裕未必就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的幸福感。

甚至于日新月异的21世纪,高考未必能给某些学生提供与他们受累程度相对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人们逐渐怀疑是否还有比应试教育更适合今日之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我们不妨透过《死亡诗社》这部电影解读一下应试教育。

02.

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叫基汀的英文老师,他上课十分的怪癖,让学生们撕了课本上一位博士关于“诗歌理解”的绪论。

告诉他们不要让诗歌屈从于学术意志;让学生们自由散步,又告诉他们倾听自己的意义;让学生们勇敢地作诗,让他们体会诗歌对于人的重塑。

学生们由于好奇查到了基汀老师的一些资料,他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了一个名为“死亡诗社”的神秘组织。事后,包括内尔在内的一些学生重建了已经死亡了的“死亡诗社”,他们在岩洞内读诗、撩妹、谈论未来。

与此同时故事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内尔获得了话剧《仲夏夜之梦》中的迫克一角,但是他父亲根本不同意内尔牺牲学习的时间来玩表演,他希望内尔努力学习考取哈佛的文凭,以后做一个医生,以此来改变并不富裕的家庭。

内尔的父亲有着近乎暴君般的家庭独裁权,所以内尔并不敢当面和他就此事对话,多少年来,他都是顺着父亲的心思一再地缩减课余时间。

内尔一面骗基汀说,父亲在出差前同意了这次表演,另一面骗父亲说自己已经推开了这次表演,专心于学习。

没成想,内尔的父亲来到了表演现场,所以他把整件事归罪于基汀,企图把内尔转到其他学校好让他远离基汀好好学习。内尔终于鼓起勇气对着暴君父亲说出了心声——他渴望表演,但无济于事。

半夜,陷入绝望的内尔戴上自己表演时用的道具帽子,偷来父亲的枪自杀了。此事一出,基汀也被学校辞退了,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学生们的 “Captin”。

03.

影片中,敢于变革、追求自我的老师给威尔逊预备学校死水般的纪律生活注入了一股叛逆的生命力。

应试教育之下盲从的学生们逐渐被思考中的自己唤醒,他们变得空前的逆反,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但这种集体性的逆反并不一定是好的。

大家先设想一个一元二次方程y=(x^2-3)+9,我们知道当x取某个值的时候,y有最大值,但x本身是无限大的,这其实和高考制度相似。

高考虽然不是让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最佳路径,但是它确实可以保护底层人民大众受教育的权力,也可以将社会财富最大化,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像内尔一样甚至比内尔家更拮据的家庭通过高考选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才是高考存在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目的是让这种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理想而牺牲集体的利益。

高考虽然撕毁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时间,但它有着不可代替的优越性,仍是这个阶段中国最佳的教育制度。

学生们做的是应该是如何跳出高考制度对人的愚化,而不是整日奢望着如何归罪于它或者彻底废止它。

04.

主线之外,诺克斯的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基汀的那句“Seize the Day”和“诗是用来追女孩子的”,用自己写的情诗打动了已经有男朋友的克里斯。

道尔顿则直接发表了一篇匿名评论,建议学校管理委员会考虑在这所男子学校招收女生,甚至在校长的严酷体罚之下,都没有出卖“死亡诗社”的其他成员。

基汀对道尔顿牺牲自己的鲁莽逆反并不赞同,在告诉他们“思考自我”之外,基汀还是向学生们传授了一些应试的技巧,可见他自己并没有废止应试教育的激进想法。

除此之外,从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家庭期待对于个人的束缚。这一点相较于美国,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重家庭和宗族关系,对父母的百依百顺甚至是考核官员的一条重要规则,逐渐使这种愚孝注入了我们民族的基因,孩子们深信按照父母亲画的线走路才不会摔跤,毕竟“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

至此,我们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活法,甚至成为了宗族关系的傀儡和牺牲品。

猛的一下,如果来一个基汀老师,有人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完全的叛逆,除了在父母亲那里拿取生活费,竟和他们没有一句其他的话可说。父母子女矛盾又成了另一个热点新闻。

还有关于内尔和那些在高考重压下选择了自杀的人,有人说那是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差,其实大多谁情况不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爆裂鼓手》中的一句台词,“人一旦有了梦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

内尔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梦想与家庭等现实圈子格格不入了,他们意识到自己似乎活成了傀儡,他们或许是上北电中戏的料子,但最后只是替父母考上了北大清华而已。

所以最后的故事才会变成“有人为了追求理想而牺牲自我,有人望子成龙却失去独子”。

让人疑问的是,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像基汀一样的老师呢?

其实按照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讲法来说,基汀这种老师是不具有教师人格的。

因为讲台是一个不平等的场合,学生们坐在讲台之下听课是处在一个并不对等的交流场合,而且学生是处于一个容易被周围环境左右的年纪。

所以有人格的老师应该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是成为学生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灌输自己对于生命、宗教、政治等的思考。

因此内尔的死,基汀应该负有责任,诺兰校长辞退基汀的做法完全是合理的。应试教育也没有错,只是单方机械的施压错了;望子成龙也没有错,但是有的孩子更适合做一头狮子。

[本文系首席影评官原创,欢迎大家关注首席影评官公众号]

热门影评